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2020年十大教育政策&2021年十大教育新动向|年度盘点

  • 阅读次数:141次
  • 发布日期:2021-02-02
     2020年已经结束!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疫情,经历了停课不停学,经历了高考延期……今年也是教育新政频出的一年,我们迎来了强基计划,迎来了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加强,迎来了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
      2020年教育领域着重治理了哪些问题?2021年的教育发展将有哪些新动向?我们在这里一起回顾和展望。

      2020年十大教育政策

一:

主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要点: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
点评:
      目前已有36所试点高校实施“强基计划”招生。“强基计划”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既是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也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

二:

主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点: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点评:
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异化,根本原因在于对劳动价值认识不清。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
主旨:为各地查处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提供具体依据。
要点:
      负面清单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六门学科,清单要求这六科目培训不得超出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要求,禁止提前教学与测评,培训内容不得超出本地区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的难度,禁止在寒暑假培训下学期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理科科目禁止使用繁、难、偏、怪的练习题。
点评:
      超前培训、超标培训,加重学生负担,影响教育公平。抢跑未必先到,希望负面清单的出台,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四:

主旨: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要点:
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强化校内激励作用、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注重选优配强校长、注重加强条件保障、注重拓展社会资源、完善宏观管理、完善内部治理、完善社会监督。
点评:
对学校管得太多、干扰太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这些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问题,期待这一《意见》能解决。权力如何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主旨: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全面保护。
要点:
学校新招录教师、行政人员、勤杂人员、安保人员等在校园内工作的教职员工,在入职前应当进行性侵违法犯罪信息查询。在认定教师资格前,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应当对申请人员进行性侵违法犯罪信息查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做好在职教职员工性侵违法犯罪信息的筛查。
点评:
从身边黑手入手,从源头入手,加强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五:

主旨: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
要点: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创新挖潜编制管理,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的使用效益;畅通城乡一体配置渠道,重点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拓展职业成长通道,让乡村教师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地位待遇,让乡村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关心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优化在乡村建功立业的制度和人文环境。
点评:提高地位待遇,提升发展空间,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

六:

主旨:让真正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后备军。
要点:
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分类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2021届及以后年份毕业生可凭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结果,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
点评:
在疫情之年的特殊背景下,这一政策给师范生就业打下“强心针”,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选择师范专业,迈入教师行列。

七:

主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要点:
不得以升学率考核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评价教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评价学生,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点评: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对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八:

主旨:让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让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要点: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要点:
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
点评:
高度重视体育、美育,为青少年夯实全面发展之基。

九:

主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要点:
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点评:
今年,媒体曝出有研究生导师存在师德失范、学术失范、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基本底线。
2021年,十大教育新动向

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020年9月2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谋划“十四五”第七场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18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下一步,将用好防疫抗疫形成的教育资源,持续深入推动各地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

九、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2020年8月26日,全国妇联、教育部印发关于《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的通知,2020年12月2日,教育部发布了《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长卷和学校卷)。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做出新贡献;将继续依托“国培计划”开展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在有关项目中设置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内容,推动、示范带动各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

十、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二〇二〇—二〇二五年)》,提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
征集|2021年,“我”的教育期待
亲爱的老师、校长、家长朋友们:
2020年,我们携手走过了特殊的一年。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平静安宁的日常生活。各行各业的人们,似乎都面临一场凛冽的“寒冬”。对于教育行业而言,2020年,我们经历了“停课不停学”,经历了“返校复课”,经历了不一样的中高考和毕业季,教育人携手并肩,在逆境中艰难探索教育发展。我们化身“主播”,线上传递知识;我们将疫情化为教育素材,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生命教育、生态教育、思政教育、公民教育;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转型之路……
我们一起走过了将载入史册的一年。又到了冬季,疫情尚未完全平息,但我们愿意相信,一切苦难终究会铸成我们骨血中最坚固的那部分,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即将到来。
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大家对教育有哪些期待?













  • 上一篇:2020年河南非遗“十件大事”发布
  • 下一篇:寒假安排生活化 劳动教育常态化